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对于摆脱贫困不久的民族山区乡村来说,如何做强做实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上周,邓蓉课题组走进阿坝州,赶赴汶川县大山深处,调研水磨镇盘龙溪村、灞州镇克枯村集体产业发展情况。
第一站:
汶川县水磨镇盘龙溪村
2月16日上午,课题组来到盘龙溪村(由原连山坡村与大岩洞村两村合并),村子位于水磨镇西南部,属于高半山村,平均海拔1300米。全村森林覆盖面积约全村面积的90%,目前下辖5个村民小组194户,674人。全村主要以务工、旅游业、有机茶种植及中药材种植为主,目前有有机茶园15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2000余亩,民宿及避暑休闲农家及茶家乐16户。
01盘龙溪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盘龙溪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多,组上没有资金,都在村一级,按人头不管年龄全部分给农民。收入来源是荒地流转出去种中药材,每亩20-30元。盘活连山坡老村委会(现状建设用地)争取组织部专项资金,采取托管经营方式交给社会资本运营,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起步阶段。
02盘龙溪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1、山区乡村适合发展旅游业,但建设用地指标较少,如何依托现有资源,充分盘活建设用地;
2、集体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尤其是组织架构还不太完善,具体操作也不太明晰。
03课题组给出的建议:
1、村级建制调整后,闲置的村委会可以充分利用,直接开展建设;
2、对“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财政专项资金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在主体建筑完工后,聘请专业团队进行运营,村集体经济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
04盘龙溪村带来的思考启示: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复杂问题的解决中,必定不能只靠村集体的努力,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等部门都应该通力合作,积极支持和配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促进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排忧解难。
第二站:
汶川县灞州镇克枯村
第二站,课题组来到位于大山顶端的汶川县灞州镇克枯村。克枯村(原大寺村)是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定点帮扶村,位于阿坝州东南部、汶川县西北部,属于羌族聚居村寨,有5个村民小组,在籍318户1015人,其中脱贫户38户133人。这里海拔1300~2300米,日照充足,植被良好,民风淳朴,现有耕地1822亩、林地12843亩,林地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52.85%,拥有大寺冰瀑、高山杜鹃、高山草甸等景观资源。2017年,以原大寺村全村范围为界,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四川省巴布纳森林公园。
01克枯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该村河坝及矮半山区域主要种植甜樱桃,高半山主要种植青红脆李。产业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近年来甜樱桃、青红脆李同质化竞争严重,当地百姓进一步增收的空间很小,甚至会出现负增长。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克枯村开展了羊肚菌种植、黑鹜鸭养殖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试点并取得了成功,羊肚菌种植规模从2019年的3亩扩大至2021年的30余亩。2021年在帮扶单位省林草局的支持下编制了《克枯村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策划方案》(2021-2025)。规划分三期涵盖整个十四五发展期间,规划总投入5000万元,目前已争取省州县2020-2021年资金2300余万元。
02克枯村面临的主要问题:
1、村上想发展集体经济,但组织架构尚不完善,发展主体也不太明确;
2、村上成立了经济合作社,但是并未进行实际利用,虽然争取了一些财政专项资金,但形成的固定资产未纳入村集体资产中。
03课题组给出的建议:
在组这一级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各组将其土地按照股份划分比例入股村集体经济,组建合作联社。将村集体的专项资金投入到组建的集体经济组织当中,并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管理。
04克枯村带来的思考启示:
克枯村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第一书记钟毅,凭借着钟毅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坚强后盾的省林草局支持,克枯村才能在一个海拔2300米的地方繁荣发展。
调研过程中,钟毅书记兴奋地为课题组介绍着克枯村的前景规划:“当前克枯村整体打造正在逐步实施:一期围绕大寺冰瀑及其配套服务功能区打造大寺·小意冰雪胜地,重点提升冰瀑景观,改造游客接待中心,打造树屋、观景台、步道、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二期围绕高山杜鹃、草甸等景观打造生态旅游体验项目;三期打造河坝组采摘经济、羌家乐、羌情演绎等项目......”
大多数时候,作为旁观者提出一万个问题很简单,但作为事中人,能做出一点点能被人看到的成果却很难很难,如今的民族山区,缺少的不单单是资金和支持,最缺乏钟毅书记这样的能干肯干的人才。这才是大山深处真正的“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