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法》总结会在都江堰市委党校(成都村政学院)召开。
01孕育
中组部公开选拔干部命题审题专家库专家、四川省委党校(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省新型城镇化研究智库首席专家、教授孙超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王春英,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李羚,成都市委党校(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薛成有,成都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博士赵乾、吴晓婷,全国第十次作代会代表、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作协副主席、都江堰市作协名誉主席王国平以及我校(院)教师王宾等参与《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法》一书编撰和修改工作的各位专家与老师参加了座谈会。
02诞生
座谈会上,都江堰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成都村政学院常务副院长)董红桥和与会专家再次回顾了该书的孕育过程,2021年4月受中央组织部委托,在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委组织部直接指导下,成都市委组织部、都江堰市委的关心下,《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法》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由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牵头,农业农村部、省市党校有关专家共同参与的课题组,集中开展了资料收集、调研、撰写工作。特别是依托中央组织部5月份在成都村政学院举办的“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学员以及其他渠道,共收集到全国基层相关经验做法素材306份(包括四川157份含成都65份、省外149份),为起草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一线资料。6月下旬形成教材初稿,六易其稿,最后由省、成都市委组织部协调相关专家在都江堰市委党校(成都村政学院)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修改完成。
03感悟
座谈会上,都江堰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成都村政学院常务副院长)董红桥和与会专家再次回顾了该书的孕育过程,2021年4月受中央组织部委托,在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委组织部直接指导下,成都市委组织部、都江堰市委的关心下,《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法》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由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牵头,农业农村部、省市党校有关专家共同参与的课题组,集中开展了资料收集、调研、撰写工作。特别是依托中央组织部5月份在成都村政学院举办的“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学员以及其他渠道,共收集到全国基层相关经验做法素材306份(包括四川157份含成都65份、省外149份),为起草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一线资料。6月下旬形成教材初稿,六易其稿,最后由省、成都市委组织部协调相关专家在都江堰市委党校(成都村政学院)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修改完成。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们畅所欲言,分享了该书编撰和修改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方法》第三部分“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编撰者四川省委党校王春英教授在编撰中,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目标,重点探讨“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的建设路径,以党中央的政策法规为依据,把通俗的理论与翔实的案例资料相结合,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农村公共文化、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具体、有效的工作方法。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李羚在编写中记忆最深刻有两件事,一是聚焦基层伟大实践,将四川“两项”改革纳入农村一线工作法的思考;二是如何与后面的基层治理篇章有所区别。基层治理不仅是解决多元主体共建共治的问题,更是解决城乡基层治理中乡镇赋权的难题,涉及到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这种认识也为案例选取提供了标准,这样顺理成章地把“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有机融入农村一线工作法。通过以上两个内容编写,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变化:那就是党对农村工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规律认识在基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成都市委党校薛成有教授除了参与框架结构设计之外,最主要更主要的工作是全书统稿人。他这样说:我觉得一线工作法,实际上就是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在贯彻落实中央省地市上级部门文件政策精神过程中,创造性完成任务开展工作实践的具体举措和操作方法。因此一线工作法不是教材编写者的“创造”和“创新”,不是编写者的思想认识和科研观点,而是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首创精神的学习、提炼和总结。“我们不创造一线工作法,我们只是一线工作法的搬运工”。可以说,这本教材是对全国各地组织部门提供的大量素材和海量案例的汇编、整理和凝练,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成果,作为编写者,我们尽量恪守真实客观,将全国各地提供的一线工作法经验做法加以整理汇编,以教材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供农村基层一线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借鉴参考,因此本书的参考借鉴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成都市委党校赵乾博士:回想起本书编纂的日日夜夜,无论是前辈们的谆谆教诲,还是战友们的精诚合作;无论是讨论时的斟酌思辩,又或者是写作时的绞尽脑汁,其目的就是一个:踏踏实实地为乡村振兴做点事。因此,“眼望高山,脚踏实地”既是本书本部分的编撰原则,也是对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共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乡村振兴,未来可期,让我们共同努力!
成都市作协副主席、都江堰市作协名誉主席王国平是本书第三部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篇章的修改者,他在交流中谈到:“这本书在都江堰编成是有历史基础的,无论是岷江最早的疏浚者大禹和鳖灵,还是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甚至都江堰的历代维护者和拓展者,他们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工作在一线,才有了今天天府之国的繁荣与富庶。而此书的出版将为推动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吴晓婷形容这是一场不甘于“内卷”的突围:“机缘巧合之下,我很荣幸的成为教材第二部分的执笔人,刚开始接下这项任务的时候,自觉要完成这样一本教材是非常困难的,因其发售对象是全国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撰写工作始于4月,从收集素材、连日研讨、反复推敲到专家论证、精心打磨,持续到10月底基本形成定稿。任凭哪一个环节都让我印象深刻,每当负责统筹的邓蓉教授电话响起就是一次“战斗号令”·····尤其是9月的论证阶段,编写组对实践案例反复筛选、字数精减的修改要求记忆犹新,统一实践案例引证由原3000字缩减到700-1000字左右,这对于一直坚持“能多写绝不少漏”原则写完20万字博士论文的我无疑有难度的,每删减一个字仿佛都是扯掉自己的一根头发无比心疼,甚至会为“创新创业”改为“双创”纠结不已。时至今日,教材已然发行上百万册,在这样一场不甘于“内卷”的修炼中突围,与专家亦友、领导亦师的编写组不断交流学习,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显而易见的。”
李永贤是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第五部分(深化农村改革)的内容的撰写者,他感叹道:对于“一线工作法”这个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这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一个遵循,但也是写作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最难最纠结的一道“坎”,不得不迈。期间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准确的说法,后来和邓蓉、薛成有教授探讨中,灵光一现:我们就是基层,就是一线,我们的方法就是“一线工作法”!顺着这个思路形成了对一线工作法解读,就是这本书引言部分的农村工作的“四个是否”、农村基层干部的“四个原则”以及基层干部一线工作中的“八大特点”,后来这些内容也被全部认可得以保留,也算在理论上对这个政治词汇做了一次相对较为全面的完善性探索吧。
最后,董红桥向与会专家颁发了成都村政学院(都江堰市委党校)客座教授的聘书,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学校工作。
下一步,我校将秉承“专科办学、特色咨政、问效跟踪”理念,在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的同时,充分利用与其零距离优势,专项调查研究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党员干部思想的新动态、新趋势,架起高层决策与基层实践的桥梁。以教材出版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学研水平,立足“村政”,服务“乡村”,为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作出更大的贡献。